分节阅读 111(2 / 2)
纪宁道:“何公子,在下何曾不思皇恩”
“没有吗你看看你这篇文章,通篇都在探讨一个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思想,照你这么说,我们也是万民之一,那就是要倾覆舟楫,那我们岂不是都要做乱臣贼子”何寰的这番话具有一定的挑动性,也偷换了概念,在一个忠君体国思想的教育之下,儒生也不会接受自己当乱臣贼子。
纪宁淡然一笑,问道:“何公子今日可用过餐”
“嗯”何寰有些不明所以,看了赵元启一眼,回头道,“吃过,如何”
“那一定是衣食饭饱了,若何公子今日吃不上饭,或者几天都没吃饭,即将病饿而死,那也一定不会怨天尤人”纪宁道。
“这是当然,我吃不上饭,那一定是自己不肯出力,如今太平盛世,只有懒惰和庸俗的人才不能做到衣食饭饱,自己不努力,难道还能怪责朝廷无所作为”何寰只是顺着意思继续说下来。
纪宁点点头,他似乎也同意了何寰的说法,问道:“何公子可知道如今市面上粮价几何”
“你是想污蔑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吗那纪公子可就看错了,在下虽是读书人,但对于市井之事却很了解,如今一斗米价乃十六文,已是几十年来价格最低,百姓每日劳作可得三十文钱左右,一个劳力足以养活家中老幼四五人,就算不能过的很奢侈,衣食饭饱总是足够。这一切都是承蒙天子治国有方”何寰说着,还遥敬了一下京城的方向,也当是在说皇帝的好话。
纪宁还是点头,但他马上又问道:“何公子了解这些,说明何公子也非书呆子。但敢问何公子,在去年豫中大旱时,可知一斗米价几何”
“这”
何寰一时被问住,头年里的确是有豫中大旱,别说豫中,就连金陵一代也受到波及,当时很多人求雨,至于豫中一代的旱情最为严重,听闻还饿死了不少百姓,朝廷也出粮赈济,但最后效果不佳,“一斗米,最贵也不过三十文,若平日里有所积攒,所谓积谷防饥,那也不会有事。”
纪宁道:“的确是可以积谷防饥,但那也只限于富户,谁也不知哪年会发生灾害,不是吗若让每家每户都去积谷,那陈粮到第二年雨季之时就容易发烂。”
“那攒钱也可以。”何寰道。
“那我便告诉你,去年豫中一代,陈米的价格,是三百二十文一斗,大旱之后朝廷半年未曾救济灾粮,百姓易子而食。在下相信以何公子的气节,在这种环境下也一定会感念皇恩,绝不会作出有损道义礼法之事。但何公子又如何保证处在这种环境下的百姓,也能做到忠君体国呢”
当纪宁说完这句话,在场都默不作声了。
都易子而食了,还让我感念皇恩,感念皇帝让我终于有机会吃别人的儿子,而把自己的儿子给别人吃
但凡有一点的机会,这些灾民也会去争取,别说是忠君体国,当贼寇杀人放火也能做的出来。
第205章 沾光
纪宁说完,环视在场之人,每个人脸色都不太好看,就算之前对纪宁有成见的崇王世子亲卫,也都面有羞惭之色。
设身处地去想,如果都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还讲什么大义和忠君体国,这根本是强人所难,那何寰去驳斥的观点根本不成立。
何寰脸色也憋的通红,道:“纪公子,你这是狡辩之言,先不论去年豫中大旱是否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单就说大旱乃是天灾并非人祸,百姓岂能因此而怪责于朝廷,因此去数典忘宗就连天子也是一心要解百姓之困。”
纪宁惊讶道:“百姓遇到旱情,想得到朝廷的救助,有何不对”
“百姓遭灾,凭何让朝廷去赈济你能因此而对朝廷心怀怨恨”何寰似乎抓住了救命稻草,尽管他自己也感觉气势上无法再跟纪宁相及。
所有人都看着纪宁,从何寰的话来分析,其实也还是可以理解的。在他们想来,百姓是遭了灾,朝廷救灾那是朝廷的恩典,不救灾你百姓也不该心怀怨怼,因为朝廷也没义务非要救你。如果百姓因此而作出“水则覆舟”的事情,那还是百姓的错。
纪宁轻叹道:“我本以为何公子是有家国抱负之人,却未想到,在治国之上,何公子的理论会是如此偏颇。作为辩论的两方,本也不该作出如此非理性之言何公子可有想过,朝廷每年征收的赋税有多少百姓每年所缴纳的课税有多少苛捐杂税又有多少”
“这”何寰又被问了个哑口无言。
“永宁不必再说下去了,还是由本世子来说吧。”赵元启接过了话茬,因为他感觉到纪宁再说下去,就要得罪人了,所以他宁可自己来做这个坏人,因为他是崇王世子的身份,是统治者,他说出的话是有足够分量的。
纪宁作出请的手势道:“世子请。”
“嗯。”赵元启点头道,“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其实永宁的这番话,既是说给万民听的,也是说给治国之人听的,是对君王和朝臣的一种劝谏,让他们一心为民,而非鼓动百姓作出叛乱之事。如果一个治国之人,连民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都不懂,他又如何能安然治理好这个国家永宁提到的豫中大旱,本世子听闻的消息,或许比诸位都要多一些,豫中大旱的确是饿死了不少百姓,除了天灾之外,也有人祸的原因,地方官府中有贪官污吏敛财,将朝廷赈灾的粮食克扣,中饱私囊,地方百姓也有叛乱之事发生,其实我们不该怨责地方叛军的无义之举,而是应该反思治国上的不足,若朝廷能早一步赈灾,地方又无贪官污吏的话,何至于让百姓走投无路要与朝廷为敌”
唐解点头道:“世子殿下所说在理。”
“所以本世子非常欣赏永宁的说法,他说的这些,其实是在替君分忧,若永宁将来可为朝臣,必当是能劝谏君王,治理好天下的济世良材,本世子也受教了”说完,赵元启又是对纪宁深深地作揖,纪宁也赶紧还礼。
何寰立在旁边好像跳梁小丑一样,连句话都说不出来。
如果他不是站在纪宁对立面上,他也会非常赞同纪宁的这个观点,但从开始他出来质疑纪宁去问柳如是和小娟关于治国的理论,就注定了后面要出来跟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