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2(2 / 2)
周延儒的眼神暗淡了一下,被郑勋睿捕捉到了。
到了这个时候,郑勋睿大致明白周延儒的来意了,那就是为他和东林党人之间说和。
周延儒与东林党人之间肯定有接触,而且不是一般的接触,郑勋睿记得很清楚,周延儒第二次成为内阁首辅,就是依靠的东林党人,其中的张溥为主力军,只是自己穿越之后,很多的情况都出现了改变,但东林党人的力量还是存在的,是可以帮主到周延儒的。
周延儒不过四十多岁的年纪,正是身强力壮的时候,就这样赋闲在家,内心肯定是不情愿的,想着能够再次进入内阁,甚至是再次成为内阁首辅。
或许东林党人为周延儒尽力,但会提出条件。
所以周延儒专程来到了淮安,就是想着说和的。
郑勋睿不会点穿这一层,周延儒有其自身的选择,外人是不能够过分干涉的,但郑勋睿绝不会改变初衷,何况他对未来的发展,早就有了自身的方向和决定。
周延儒很聪明,发现郑勋睿态度很坚决之后,绝口不提东林党人的事情,转而说到了郑凯华和周冰燕之间的事情,言语之中透露出来一个想法,那就是能不能让郑凯华传授一下制种的技术,就是玉蜀黍和甘薯的制种技术,这两样粮食作物,在南直隶已经很火,种子生意特别好。
周延儒说到这件事情的时候,郑勋睿差点没有忍住,要是依照他以往的性格,肯定是要发脾气的,这是郑家的聚宝盆,要是将制种的技术传出去了,不管别人付出多少的钱财,郑家都将失去这个聚宝盆,目前的情况之下,这是绝对不行的。
再说了,想要得到制种技术的,也就是南方的那些士大夫和商贾,郑凯华早就写信说过,曾经有商贾愿意出五百万两白银,购买玉蜀黍和甘薯的制种技术,郑凯华断然拒绝了。
克制了脾气,郑勋睿很委婉的开口了,话语说的很清楚,那就是制种的技术暂时不会传授出去,目前机会不合适。
周延儒吃过午饭就离开了总督府。
郑勋睿没有挽留,他从周延儒的话语之中,体会到不少的事情,当然有些感觉,还需要用事实来证明。
第三百三十九章丙子之乱
崇祯九年十二月二日,皇太极亲率十二万后金鞑子,进攻朝鲜。
应该说皇太极称帝之后,遭遇到了沉重的打击,阿济格和阿巴泰率领十万大军入侵大明,刚开始是顺风顺水,谁知道突然遭遇到强悍的郑家军,被斩杀的军士达到一万八千余人,三千余人被生擒,阿巴泰也被郑家军生擒,无奈之下,皇太极拿出一千万两白银,赎回被生擒的阿巴泰和三千军士。
阿济格回到沈阳之后,遭受皇太极的痛斥,若不是其他人的劝阻,皇太极怕是要将阿济格投入到大牢之中去了,此次的损失,对刚刚成立的大清国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也让大清国的前途被涂抹上了灰色,皇太极根本不知道郑家军,他曾经亲率大军多次入关,对明军的战斗力是很清楚的,要说守城的战斗,明军还是有着一定的能力,可要说野战,明军绝非满八旗的对手。
可惜的是,郑家军就是与满八旗进行了面对面的野战,而且郑家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居然生擒了阿巴泰,打垮了阿巴泰麾下的三万满八旗子弟,被赎回来的阿巴泰,实事求是的形容了郑家军的战斗力,阿巴泰第一次用一往无前、气吞山河等词语,形容了明军。
这让皇太极感觉到心寒,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管从什么方面比较,大明都是强于大清的,若是任由郑家军发展壮大起来,等待大清国的是什么命运,那是不用说的。
范文程给出了建议,意欲从内部挑拨大明君臣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通过大明朝廷,消灭郑家军。出去大清国的心腹之患。
这个建议的确是不错的,可惜的是,目前根本无法实施,通过从辽东获取的一些情报,皇太极已经知道了郑家军的一些事情,这支大军差点彻底剿灭大明的流寇。斩杀了流寇数十位首领,让流寇魂飞胆丧,这支大军的大帅是大明殿试状元,只有二十来岁,驻守陕西期间,让陕西这个贫瘠之地稳定下来。
郑家军到底有多少人,这是皇太极无法知道的,但是大明出现这等的人才,让皇太极异常的忧虑。
遭遇到沉重打击的皇太极。没有乱了方寸,依旧按照原来的计划,开始了对朝鲜的进攻,尽管说多尔衮和多铎等人,都是要求率领大军,再次进攻明朝。
朝鲜是大明的藩属国,一贯终于明朝,天启七年的时候。皇太极曾经率领大军打败了朝鲜,可是朝鲜不但没有臣服。反而和大明朝廷取得联系,暗地里对付后金,这让皇太极异常的气愤,这一次,皇太极是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彻底让朝鲜臣服。
若是能够拿下朝鲜。大清国可以大肆劫掠,挽回损失,此外也可以粉碎大明的东江防线,彻底稳固大清国的后方。
为了预防大明派遣大军支援朝鲜,皇太极派遣济尔哈朗驻守沈阳。派遣多铎守住辽河入海口,阻挡明军的增援,命令阿济格和阿巴泰协助多铎,戴罪立功。
代善、多尔衮、豪格等人,悉数跟随皇太极出征,范文程同样跟随在皇太极的身边。
皇太极这次是下定决心了,满八旗的旗主全部都派遣出去,而且大军之中,还包含了蒙古左右营和汉军部分的军士,征服朝鲜,成为他必须要获取的胜利,以及发泄怒气的出口,如此的情况之下,朝鲜的命运可想而知了。
皇太极是长期征伐的,有着绝对的战术经验,他亲自制定了作战的方案,从发动进攻的那一刻开始,目标就是朝鲜的王都汉城,沿途的城池根本不予理睬,皇太极命令多尔衮和豪格率领左右两翼大军,直扑汉城。
满八旗和蒙古左右营的大军,仅仅用了十二天的时间,就抵达了朝鲜王城汉城,而且完全包围了汉城,让朝鲜王室陷入完全的慌乱之中。
这一手的战术,作用是很大的,朝鲜仁祖李倧猝不及防,根本就没有想到,汉城内的士大夫和百姓早就乱套了,想不到抵抗侵袭的满八旗和蒙古左右营,想到的就是逃离汉城。
李倧知道汉城无法守住,率领文武大臣退守南汉山城,同时将家人悉数送到江华岛,派出使者与皇太极谈判,期盼着能够拖延时间。
李倧调遣各地的大军前来抵抗满八旗和蒙古左右营,无一例外的被打败。
李倧想着恳求得到大明王朝的支援,可是满八旗和蒙古左右营的速度太快,这么短的时间之内,不知道前去大明京城求救的使臣是不是到了北京。
皇太极当然知道李倧的想法,丝毫不会客气,他一面派遣大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