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193(2 / 2)

加入书签

第一问是说他在十八层地狱,以人身种莲花,说他修道众人,黎民蒙难之时他在做什么在忙着在太后面前卑躬屈膝第二问,就是你这么厉害一个人,竟然在一个陵墓上搞的这么丢脸

第三问,意思是我诸葛流云乃诸葛孔明嫡系血脉,修道中人论资历讲辈分,你算是哪门哪派的,说来听听

诸葛流云有三问,大家都想着这个同样是大才的郭中庸会怎么回答,可是蛋疼的是,这郭中庸该干嘛干嘛,你问老子就要答,这我多没面子后来可能是有太多人想看郭中庸的笑话,一直拿这件事儿说事儿,郭中庸才算事隔空的对诸葛流云说了一句话,就一句:“满口礼仪道德,多少钱一斤叫着忧国忧民之人,又为天下做了什么天下百姓又想要什么”

这一句话,问的诸葛流云闭嘴,问的那些人也羞愧难当,自己的确是忧国忧民,可是有什么用洋人照样打到了都城来,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你们有什么办法

但是马上有读书人就站了出来驳斥郭中庸道:“国破家亡,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岂是割地赔款各种丧权辱国”

“你行你来,不行别叫唤。”郭中庸难得的认真了一次,直接带着御林军,把翰林院的这么叫的士子们全部都丢到了军队,守国门死社稷,去吧,当兵去吧,去守卫你的大清国去吧。光叫唤谁不会叫唤

这些年轻人一被发配充军,家里人慌了,一般能进翰林院的士子都是达官显贵,这些人马上就找到了郭中庸哭爹喊娘的,那些被送去的人到部队上一操练,直接也是哭爹喊娘。再也不说什么大义凌然的话。

当时郭中庸在早朝之上,借着酒意说了一句另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能反驳的话: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何谓国家

一群受着你们欺压盘剥永世不得翻身的穷苦百姓,在你们的官服受到威胁的时候,就要站出来用他们的血,维持你们的家天下百姓欠你们的了

成,天下百姓如今舍下性命包住你们这个家。

洋人走后,又会是谁,欺压着这些当时舍命保你们家的这些人

老百姓可以做到最无愧,但是你们就能保证你们不把他们当成这世间最愚昧

你们聪明,这天下人又有谁是傻子别人傻不傻我不关心,但是我郭中庸绝对不傻,所以别在跟我满身嘴脸的仁义道德,在我眼里,你们就是一群伪君子,李中堂,国家危急存亡,你可愿舍弃你家的万贯家财

你在乎家在不在国在不在你在乎的,仅仅是你的官帽子,你家的钱而已,对不对

记住,想要别人为你卖命,先身先士卒再说

郭中庸说完这句话之后,借着酒意直接离朝,这一番话,把李中堂等人气的脸色发白,但是这话说到了有些人的痛处,自然会有的人欣赏,之前死活不原因承认郭中庸是自己门生故吏的张之洞哈哈大笑,那左宗棠也是对张之洞拱手道:“你有一个好弟子,好一张巧嘴”

那在朝堂之上的皇帝紧接着也问了一句话:“那众爱卿说说,可有一法,守住你们家中的万贯家财”

这一句话问的朝堂之下的人不再说话。

郭中庸没有满口的忧国忧民,没有说为天下死不足惜。

但是他却被张之洞批为:真正可救天下之人。唯郭中庸也。

第十八章 赌

郭中庸之前一直都很低调,但是这一次,他虽然还是没说什么,他也没有说他要为这个天下做些什么。但是他的话让很多人产生了深思,大家到底是害怕这天下被洋人占领了,还是害怕本来属于洋人的权势没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根深蒂固的观念让大家都形成了惯性思维,而郭中庸的话。无疑是让大家警醒了一些,甚至让很多人。都不明白郭中庸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是忤逆之罪吗

之前一些不知道郭中庸想法的人。现在就感觉或许自己之前真的错怪了郭中庸,对于这个天下形势。这个年轻人有他独到的见解。他之所以没跟自己这些人一起救国,第一,是不屑于嘴巴上叫着的忠君爱国,第二,可能是认为他们这些人走的路行不通,郭中庸走的,或许是一条只属于他自己的救国之路。

不与人谋,只谋定天下。

懂了郭中庸的人,才知道郭中庸到底有多么的可怕,有多么深沉的心机,这其中有两个人对郭中庸是异常的赞赏,那就是张之洞和左宗棠。他们甚至以为,郭中庸此时在慈禧面前表现出来的忠心耿耿,也是演戏,那些以死相谏的人其实最为自私,以死相谏,是为了在史书上留下清誉,但是人他娘的都死了,还能为天下做些什么

而郭中庸走的,是一条不一样的路,他接近慈禧,以长生为诱惑,或许是走的另外的“曲线救国”的道路,所以一时之间,他们甚至不想要诸葛流云再出来蹦跶了,万一因为自己的鼠目寸光,坏了郭中庸的布局,那可如何是好尽节扔才。

但是此时的诸葛流云,却跟郭中庸卯上了,别的不说,他就质问,这十三格格尸变的尸体,身上是带有龙气的,带有大清国的国运,尸体他处安放,就等于是分裂了大清国本来就不算昌盛的龙脉,他就问郭中庸此举,难道是要独自养龙大逆不道不行

诸葛流云是个聪明人,他在不能得到张之洞之流的支持的时候,就死咬着这一条,说你这是图谋不轨,你从埋下十三格格到现在,都是为了龙气,现在要带走尸体处理,等于分裂国家,别人看不透你郭中庸,我诸葛流云绝对是能看的透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诸葛流云这个小算盘打的不错,既然张之洞等人倒戈了,那就以“满清天下”为前提把这件事儿炒热,他们不支持,起码可以换来皇太后的支持不是他就不信,慈禧太后能容忍郭中庸分裂国家的行为。

他这一记马屁,还真他娘的给拍到了马蹄子上,他哪里想的到,十三格格的死,都是老佛爷操纵的十三格格占据满清国运,也正是慈禧的长生计划

至于皇帝这是一个一心想要振兴满清的皇帝,对郭中庸当日的话,皇帝是十分的欣赏,所以诸葛流云万万没想到,他揪着这件事儿不放,直接就让各方势力反感。

慈禧太后直接就下了懿旨,说此人妖人惑众,管他是不是诸葛孔明的后人,就算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