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41(1 / 2)
军事例会结束之后,张海诺认真的巡视了全舰,作为德国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一艘军舰,“俾斯麦”号不仅吨位大、尺寸大,人员和武器配备也是相当的充裕。超过2000名经过精挑细选的海军官兵随时严阵以待,除了众所皆知的8门15英寸重炮,舰长还装配了多达88门各型口径的副炮和防空炮这几乎是俾斯麦号最初设计数量的一倍半,火炮数量的增加带来的最显著变化就是防空实力的巨大提升,在之前的海空攻防演练中,得到雷达辅助的俾斯麦号单挑24架ju87和fi 167仍显得游刃有余。
崛起之路 海啸 第39章 波罗的海之王3
海啸 第39章 波罗的海之王3
深秋的寒风中,德国舰队的新一轮防空和反鱼雷演练在波罗的海中部靠近瑞典哥德兰岛的开阔海域进行。4-5架一批的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不断从高、中、低空对巨大的海上目标发动“空袭”,驱逐舰和鱼雷艇则以单、双艇常规雷击战术在高速机动中以演习鱼雷进行“攻击”。持续数小时的演练中,“俾斯麦”号两舷双联装105毫米炮群以快速的反应和强大的火力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就连指挥过多艘德国主力舰的张海诺也对舰上这些新老混杂的舰员表现出来的素质感到非常满意只要假以时日,他们的配合还将更加的默契。
同样让张海诺感到满意的还有这艘重型战列舰的舰长霍夫曼,如他所了解的那样,这位指挥官认真严谨的作风是舰员们出色表现的根源所在。率领“舍尔海军上将”号多次出击远海并数度和英国军事力量接触的经历让他对现代海战有着更为切实的理解:和日德兰时期的远距离海上炮战相比,如今的海战正逐渐走向海空立体化,舰炮和鱼雷仍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力量,而飞机和潜艇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演习结束之后,战舰群与随行的补给船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海上补给,对于拥有较长服役经历的军官和老水兵而言,这已经算不上新鲜事情了,但海上输送油料和补给物资的动作还是让新手们兴奋地忙碌着。当然,深谙体察下情的张海诺不择时机的宣布加餐官兵们每人都能得到额外的肉类和啤酒。而除了值班人员之外,其他人被允许利用晚餐的机会在餐厅里举行联欢活动。
第二天,飘扬着第三帝国海军战旗的舰队继续向北航行,海浅水淡的波罗地海在冬天非常容易出现冰冻,而10月中下旬其北部的海面气温已经逐渐接近零度,而且一旦狂风大作,汹涌地波涛绝不逊于北海的海况。这也是德国舰队之所以选择在这个季节北上波的尼亚湾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德芬之间近年来相对密切的军事合作关系以及苏德之间早先签署的互不侵犯条约,德国舰队在芬兰近海活动也不容易引起他国政府的敌视。
以18节航速北行一夜半天之后。拥有大大小小15艘舰艇地德国舰队抵达了芬兰湾口。惨烈的苏芬战争已经在7个月前以芬兰妥协而告终,交战双方悬殊的实力使得他们的海上战斗从一开始就不存在悬念之说,战争刚一爆发,红海军波罗的海舰队的两艘无畏战列舰就轻松扫荡了芬兰军队在科维索岛上的炮兵阵地,若不是寒流到来使得芬兰湾近岸冰情加重,芬兰军队恐怕还要吃更多的苦头。
曾经为炮声笼罩地芬兰湾早已恢复了平静,但实力不俗的红海军波罗的海舰队至今仍重兵囤积在芬兰湾口的塔林港。整个舰队以2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2艘驱逐领舰和19艘驱逐舰为主要力量。辅以数量可观的鱼雷艇和潜艇,就规模而言不但远远强于波罗的海沿岸地芬兰、瑞典等国,甚至让德国在波罗的海的海军防务司令汗颜。不过,苏俄海军庞大舰艇数量的背后,却是各国公认的现代化水平低、军官素质低、水兵训练低尽管苏俄当局对此极力掩饰,但和苏俄海军有过接触的外国军事官员和专家们却有着相当一致的看法。
装备和训练上的缺乏看起来并没有削弱红色海军的警惕性,德国舰队距离苏俄领海尚有足够的安全距离,“俾斯麦”号地雷达发现了一架从塔林方向飞来地飞机。战争时期的敏感使整个舰队飞快地进入了紧急戒备状态,两架梅塞施密特旋即从“格拉夫齐柏林”号上起飞。经过改进的海军型bf109t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一流战斗机,而它们以超过500公里的时速找到目标飞行物时,却发现那是一架30年代以前制造的老式侦察机,其机身位置醒目的红星非常清晰的标注出它的身份在逼近这架苏俄侦察机之前,两位战斗机飞行员都已经打开了机炮的射击按钮。幸而紧张的临战状态没有导致最终的擦枪走火,同样幸运的还有那架爱尔-5型侦察机上的两名苏俄飞行员,无论在何种状况下,他们那最高时速仅有230公里且机身为木质结构的飞机都很难逃脱经历过多次战斗洗礼的德国舰载机飞行员的攻击,特别是在以一敌二的情况下。
一场虚惊之后,苏俄飞行员和他们的侦察机也没敢多在德国舰队附近逗留,大概在看清了这支舰队的身份和全貌之后,它便匆匆调头返航了,而张海诺既没有下令追击也没有要求舰队继续保持临战状态此时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最高统帅部正秘密准备着在东线发动一场致命的攻击,而斯大林也从未信任过这位“伟大”的德国领袖。但出于不尽相同的目的。且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摆在那里,德国和苏联现阶段仍表现得像一对友好和睦的邻邦。看起来德国抱定决心非打垮英国不可。苏俄则致力于巩固国内统治、稳定疆域以及大力发展经济,但两者之间分出高下的日子其实并不遥远。
张海诺原本就不打算在芬兰湾附近多作逗留,“恰巧”被苏联侦察机撞上之后,他更是命令舰队加速北行。或许是揣测出了德国舰队的训练意图,或许是通过外交途径和柏林进行了沟通,俄国人到天黑之前都没有再派飞机前来骚扰,而随着夜幕的降临,德国舰队在快速驶过阿赫韦纳海峡之后也正式进入到波罗的海最北部的波的尼亚湾内。这片相对狭窄的水域介于瑞典和芬兰之间,非封冻季节也是德国从北欧运输铁矿石的海上航线之一。随着最后一批盟军于7月份撤离挪威,整个北欧不再有正规的抵抗者,这也意味着最近的英国海空军基地距离也在距离波的尼亚湾上千公里之外,且从那里前来还需要跨过德军部署在挪威的整个防空警戒区域,加上如今的斯卡格拉克海峡已经完全置于德国海空军的严密封锁之下,英国人的军舰和潜艇进入到波罗的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