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95(1 / 2)

加入书签

来”

范鸿宇说道:“资金缺口也不是很大,估计能够有八十万左右,就能把两个工厂都建起来了。”

尤利民不由微微一笑。

这个范鸿宇,口气还真不小。八十万在他看来,只是一个“小数目”“那你们有多少自有资金”

范鸿宇摇摇头,老老实实地答道:“没有。都要靠化缘。”

尤利民哈哈笑了起来:“一分钱自有资金都没有,全靠化缘,你们凭什么有这个信心”

脸上虽然带着笑意,眼神却渐渐锐利。

尤利民可不是那种好大喜功的领导,非常关注实际。夸夸其谈的干部,在他面前讨不到好去。高洁和范鸿宇的汇报,听上去像模像样,但是不是能落到实处,却是尤利民更加关心的。

范鸿宇并不畏惧,说道:“省长,我们已经做了专门的可行性报告,这两个工厂的前景是很广阔的。如果上级领导认为一次性拨给八十万的扶助资金数目太大,只要能够给银行打个招呼,同意贷款给我们,那也是很好的,我们有这个信心偿还贷款。”

尤利民便望向曹俊臣。

这个报告,在曹俊臣那里,尤利民还没有来得及看。

曹俊臣微微颔首,说道:“他们那个报告,我看过了,有一定的可行性。其中有一段话,我认为很有道理。”

尤利民饶有兴趣地问道:“一段什么话”

“他们说,在目前这个剧烈变更的大时代,完善的管理理念,先进的营销手段固然是企业成功的必备要素,但最重要的,还是时间谁能跑在前面,谁成功的机率就越大。倒是比较符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尤利民笑道:“这是要赛跑了”

“是的,省长,就是要赛跑。我们国家刚刚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太多的市场空白等着我们去填补,起步越早,抢占市场份额的机会就越大。甚至可以说,只要工厂建起来,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就能变成现金。政府有了钱,就可以修路,通电,建学校,兴修水利,招商引资,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全盘皆活。”

“嗯,理论上倒是这样的。咱们回到原先的话题,你们搞乡镇企业,除了这两个工厂,再弄些其他的什么企业,心里有数吗”

“没有”

范鸿宇立即摇头。

高洁脸色微变,赵学庆眼里则飞快地闪过一抹幸灾乐祸的神色。

实话说,赵学庆刚才听了高洁的汇报,颇为震惊。高洁谈到的许多思想,对于赵学庆而言,可以称之为全新的领域,赵学庆以前从未这般想过。眼见尤省长频频颔首,似乎十分肯定,赵学庆心里可就有点不是滋味。

原因无他,高洁可不是他赵学庆一手提拔起来的干部,是邱明山线上的人。

不要说邱明山本人了,就是他手下的两个小年轻,鼓捣出来的东西,赵学庆居然也有些听不明白,这就是差距。

如今见范鸿宇在省长面前表现得像个“愣头青”赵学庆自然要心中暗喜了。

“省长,曹司长,赵专员,我是这么认为的,政府不应该包打天下。我们镇里,主要是营造一个好的投资氛围,把基础建设搞上去,同时给予各种奖励的政策,充分发动群众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来建设枫林镇。枫林镇有六七万人口,每个人的想法都可能不一样,他们想要搞什么企业,我们现在还真的猜不到。但只要是能赚钱的企业,合理合法,又不影响环境,我们都应该鼓励他们去搞。遍地开花。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范鸿宇毫不在意别人的惊讶,不徐不疾地阐述着自己的理念。

尤利民神情严肃起来,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地说道:“嗯,这个思路很正确。我们这么多年,一直都是搞的计划经济,政府包揽一切。大到航空航天,小到柴米油盐,都由政府来做计划,来管理,确实是有点忙不过来。这样的机制,缺乏活力,不利于充分调动群众的聪明才智。这个旧思想,旧机制,应该打破,尝试一些新的方式方法,很有必要。”

“是这样的,省长。像枫林镇这样的乡镇,可以说是全省乃至全国乡镇的缩影。如果我们在枫林镇先行一步,不管成功与否,最少能探索到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对于全省新农村建设,应该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范鸿宇很谨慎地说道。

尤利民哈哈一笑,说道:“怎么,这就谦虚起来了”

大家便都笑了起来。

第145章 酒罢与君四语

尤利民玩笑了一句,随即正色说道:“总体来说,我比较支持你们的想法。不管这个方案是不是能够完全落实下去,至少有这种想法就是好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党员干部,一定要切实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想办法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高洁和范鸿宇便连连点头。

赵学庆亦是点头不迭。

尤利民转向身边的曹俊臣,微笑说道:“怎么样,俊臣,这两位小同志,可是先找的你。资金方面,你总得给点照顾吧”

曹俊臣笑道:“尤省长,抠门了啊。你也知道,国家计委是清水衙门,咱不管钱。资金的事,你这位一省之长不给解决,倒敲我的竹杠了”

“嘿嘿,国家计委要还是清水衙门的话,你让我们找谁说理去我看这样吧,他们不是想要八十万吗要不咱两家凑凑,都给一点,二一添作五”

尤利民开着玩笑,算盘珠子却是拨得“噼里啪啦”的响。枫林镇总归是他青山省管辖的地域,从国家计委下来的钱,无论多少,都要算他落下了便宜。

这做省长的,大方向要抓,小钱该计较的时候也得计较。

曹俊臣笑着摇头,说道:“这事,我不能马上就答应。我再向委里领导申请一下试试看。只要领导认可了这个方案,总是会有所支持的。”

范鸿宇忽然插嘴说道:“两位领导,资金确实非常重要。但相对来说,我们更加需要政策的支持。”

尤利民微微一笑,说道:“那你倒是说说看,你想要什么样的政策支持是不是想要免税”

现阶段,沿海地区招商引资,免税是一大政策优惠。先把资金引进来,企业办起来。就业带动起来,就是非常可观的效益了,在税收上减免一部分。丝毫也不吃亏。

范鸿宇笑着说道:“能够免税当然好,不过咱们彦华的经济基础本来就很薄弱,财政收入很少。给国家交税,也是应尽的义务。带个好头,今后地区和市里的税务工作,也比较好开展。”

“呵呵,听这意思,你还不想免税”

尤利民确实有点惊奇了,不知道这个家伙脑袋里到底在转些什么念头。大家都想要的免税,他却并不如何起劲。

“尤省长,我们是这么考虑的,税收是留在枫林镇还是上缴给市里地区。区别并不大,只要是用在正当的地方,都能起到作用。目前最主要的问题不是节流,而是开源。”

曹俊臣不由瞥了范鸿宇一眼,暗暗点头。

这话说得大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