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155(2 / 2)

加入书签

范镇长连忙伸手相邀。

刚刚走了几步,还未曾接近生产线,一名穿着淡紫色工作服的三十来岁男子,急匆匆地走了过来,看他的样子,是有话要对范鸿宇说,猛可里见到这许多干部装束的领导,连忙停住了脚步。

范鸿宇随即介绍道:“省长,这位就是电子厂的厂长赛晓宇先生,香港人,独资方的全权代表。”

尤利民点了点头,说道:“赛厂长,你好。”

“你好你好”

赛厂长的普通话,倒还将就过得去。

“赛厂长,这位是我们青山省的尤省长,这几位都是我们彦华地区和市里的领导同志。”

“省长好,各位长官好”

赛晓宇又一迭声地说道,连连鞠躬。

“长官好”每个人都忍俊不禁,碍着省长在,谁都不敢笑出声来,各个脸上露出古怪的神色。

“范镇长,好像赛厂长有话要跟你说。”

尤利民何等眼光,一下子就看了出来,笑着说道。

“是的是的,尤省长,我确实有事要向范镇长汇报是这样的,范镇长,总公司令总和赵总他们,昨天晚上就到了洪州,今天一大早就启程赶过来了,半个小时前在市里给我打了电话,估计很快就到了。我刚才给你打电话,你不在办公室”

赛晓宇急急忙忙说道。

所谓总公司令总和赵总,指的自然就是令和繁与赵歌。

按照范鸿宇当初的安排,在江口成立了一个有限公司,赵歌担任董事长,夏言出任总经理。这是一个独资公司,第一笔合作业务,就是和繁盛公司合作,生产掌上游戏机等电子产品。不过这个项目,主要是赵歌在负责,夏言已经带着朵朵去了琼海,和李春雨一起,准备在琼海炒楼花。

令和繁与赵歌忽然在此时急匆匆赶来枫林镇,范鸿宇事先也得到了电话通知,但这几天他实在太忙了,令和繁赵歌的具体行程,他就没有过问,没想到这么凑巧,也是今天赶到。

高洁脸上闪过一抹异色,随即对尤利民说道:“省长,总公司令总和赵总,就是电子厂的投资商。”

尤利民恍然,笑着说道:“很好嘛。俗话说,赶得早不如赶得巧,正好我也很想和这两位香港来的客人好好谈谈,对他们表示感谢。感谢他们支持我们青山省的经济建设。”

梁光华也点头说道:“是啊,这个电子厂,已经招收了两百多名工人,绝大部分都是本地群众。别的不说,一家伙为我们解决了两百多个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就是很大的贡献啊”

在红星县视察红色教育基地的时候,梁光华还时不时能够说上几句话,毕竟“红色教育基地”是党委书记的正管,梁光华对这一块的工作也比较熟悉,一点不露怯。这到了枫林镇,所见所闻,全都是新鲜玩意,梁光华自己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基本上插不上话,早就被憋得厉害。现在总算逮到一个机会,显示了一下自己的存在,也略略为自己挽回了一点颜面。

赛晓宇立即接过话题,说道:“这位长官,现在已经不止两百多工人了,我前几天就接到总公司的电话通知,马上扩大生产,全体员工,三班倒,赶订单。我们这几天又招收了一百多人,正在抓紧培训。估计到这个月月底,工人总数要超过五百人。”

高洁连忙解释道:“赛厂长,这是我们彦华地委的梁光华梁书记”

赛晓宇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电子厂建立时才来到枫林镇,平日里也是呆在厂里,很少外出,对于内地这许多官衔,压根一无所知,满口“长官”听得人心里特别古怪。高洁可是清楚得很,梁光华并非那种心胸宽广的领导,在枫林镇遭受“冷落”只怕面子上有些挂不住。

毕竟,眼下他才是彦华地区的一把手。

“书记好书记好”

所幸赛晓宇反应敏捷,立马改口,一迭声地向梁光华问好。

“你好”

梁光华脸色稍霁,微笑点头答礼。55xcn

第231章 赚大钱了

年轻的工人们在流水线上紧张地忙碌着,并没有因为领导视察而减缓手中的动作。当然,好奇张望的人不少,但总是匆匆一抬头,马上又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有那么点“忙里偷闲”的意思。

甚至于尤利民亲自向一位年轻姑娘发问时,那位圆圆脸的小姑娘一边回答着省长的提问,手里也是丝毫不停,麻利得紧。

地市领导的脸色便都起了些变化。

这高洁和范鸿宇,执行领导的指示也太得力了。尤省长说不准搞迎来送往的那些繁文缛节,但也不代表着省长问话,工人都可以“爱理不理”这就过分了点。

范鸿宇便解释道:“省长,目前电子厂实行的是大计件工资。每一条流水线的工人就是一个计件小组,工厂按照流水线产能的高低来发放工资,流水线内部再进行分配。所以每一个工作岗位都不能懈怠,哪个环节卡住了,整条生产线的效益都要受影响。”

尤利民连连点头,说道:“嗯,这个计件工资的方法比较好,有效的打破大锅饭。我们现在搞企业改革,就是要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过多年计划经济影响太深了,改革难度不小。你们这些工厂,一上来就搞计件工资,是个提高效率的好办法。”

尤利民身为省长,经济体制改革,乃是他的正管,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革出路在何方,正是他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电子厂虽然是外商独资企业,也能给他不小的启发。

正说话间,一台挂着省城牌号的出租车径直驶到了车间的大门口。

两名便衣警察立即上前,拦住了从车里下来的四名客人。这四位客人一男三女。都很年轻。西装革履,打扮入时,显见得是来自大城市的。

范鸿宇笑道:“投资商到了。”

尤利民眼神一亮。随即大步向车间门口走去。

早已经有随员急匆匆向门口负责警卫工作的便衣警察打手势,让他们“放行”这个工厂是他们几位投资的,在自己的厂门口。却被人堵住了不让进,很明显不大合适。

来的正是令和繁汤敏赵歌,另外一名年轻女子,年岁可能是几人之中最大的一位,大约在二十七八岁上下,范鸿宇估计,应该是令和繁给赵歌找的助理。这事,赵歌在电话里和范鸿宇谈过。

匆匆忙忙地在香港成立了公司,赵歌就走马上任当董事长了。实在有点“赶鸭子上架”但范鸿宇坚持要这样做,赵歌也就很温顺的依从了他的要求。这一年多时间,赵歌的所有重大决策。都是范鸿宇帮她做出来的。赵歌已经渐渐习惯由范鸿宇来安排她的人生道路了。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给赵歌配一位精明能干的女助理。就显得非常必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