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60(2 / 2)
曹成便微微点了点头。
看样子,袁留彦是打算让郑美堂外放了。
自从上回的“党校事件”郑美堂被范鸿宇搞得灰头土脸,威望大跌,差点沦落为“笑柄”这几个月在省委机关收敛了许多。大秘书威望受损,就意味着袁留彦的威望也受到了一定的损害。继续让郑美堂留在省委办公厅,是有点不大合适了。
让郑美堂去齐河市,是最佳的选择。作为袁留彦的大秘书,郑美堂去了齐河市,立即就能竖起“大旗”将袁留彦的亲信旧部都聚集在这面大旗之下。只要袁留彦不离开青山省,这种凝聚力就不会消失。当然,郑美堂以前缺少地方工作的经历,资历方面有一定的欠缺,直接让他接郭清华的班,出任齐河市长的可能性不会太大,总得先有个过渡。
三天之后,省委召开常委会议,会议上讨论了尤利民提出来的,有关在全省少数地市进行国企改制试点的议题,并最终通过。根据最高首长的指示,国企改制,可以多搞几个试点。考虑到彦华地区在这个方面是先行者,有一定的经验,省委决定,彦华市和宇阳县俱皆列入试点县市的名单。此外,齐河市云湖县和东部的一个县级市,也被列入试点县市。
云湖县因为境内农场和渔场较多,国企改制的重点,落在国营农场和渔场的改制之上。
与此同时,常委会还讨论了干部任免的议题。
根据省委组织部的提议,常委一致通过,省委办公厅副主任郑美堂同志,被任命为齐河市委副书记,分管党群组织工作和国企改制工作,在市委班子里排名第三。
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得出来,这是准备让郑美堂接郭海的班。郑美堂基层经历有所欠缺,先让他干一段时间的副职,等过一两年,郭清华年龄到站退二线,郑美堂就可以顺序上位了。为了让他能接触到经济领域的工作,还特意让他分管国企改制工作。
以袁留彦在省委的强势,给他的秘书安排个好点的职务,理所应当,其他同志都没有反对。
s:到3200票时,欠19章,现在3400票,今天加更两章,已经够数,还是欠19章。嗯,这点欠债压力不大有木有馅饼原先准备3个月时间还账,现在看来不用那么久了,呵呵
第523章一举数得
时光荏苒,春回大地,转眼间就进入了新的年代。看九零年四月,洪州大学会议室,张灯结彩,会议室内挂着红色的大横幅,一片喜庆气息。
用红布遮盖着的主席台正中央,端坐着省长尤利民,尤利民的左侧,是青山烟草专卖局副局长兼洪州卷烟厂厂长付德臻,右侧则是洪州大学校长。
台下,济济一堂,第一二排位置也用红布遮盖,摆放着茶水。许多西装革履,衣着齐整的干部们正襟危坐。再往后,则是很多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有男有女,大多数衣着朴素,脸上神情既兴奋又带着一丝丝的腼腆和忐忑之意。
这是一个奇怪的组合。
省长尤利民到洪州大学视察工作,与大学生见面,开个会,鼓励慰勉一番,很是正常。关键是洪州卷烟厂厂长付德臻端坐在主席台中间位置,就显得很是突兀。
付厂长和洪州大学的学生们,怎么拉扯上干系了
难道“青山王”要在校园内搞大型推销活动,连省长都亲自前来捧场
明显不靠谱
事实上,这个会议本来就很特殊。
台下第一排靠边的位置,坐着一位穿白衬衣黑西裤,留着短平头的年轻男子,和身旁那一排久历沧桑的中年干部们,区别非常明显。正是省政府办公厅秘书一处副处长范鸿宇同志。
范鸿宇旁边,则坐着一位身穿米黄色薄毛衣,黑色紧身裤和白色运动鞋的漂亮姑娘,脸圆圆的,长相甜美,胸部高耸,性感迷人,乃是青山日报新闻部记者彭娜。
彭娜换了个发型,将以前的马尾巴换成了披肩长发,鬓角微微烫了点小波浪,显得比较洋气,看上去比以前要成熟了些,不再是稚气未脱的小女孩形象。
“哥,让烟厂和贫困学生签订助学协议,这个主意真棒,帮很多农村学生解决了大难题”
会议尚未正式开始,彭娜凑到范鸿宇耳朵边,小声说道,语气振奋,俏脸流光溢彩。
范鸿宇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去年十一月份,团中央和国家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正式发起“希望工程”并且在青基会成立了专门的办事机构来负责推动“希望工程”的发展。
“希望工程”尚在酝酿之时,其宗旨是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设“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援建希望小学与资助贫困学生是希望工程实施的两大主要公益项目。
不过,团中央和国家青基会正式对外举行有关“希望工程”的新闻发布会时,却增加了一个很重要的公益项目,那就是在“希望工程”名下成立“全国大中专贫困学生助学贷款基金”据说,这个“助学贷款基金”是应某大型央企的要求成立的。该央企的负责同志李石远亲自找团中央主要领导商讨了成立“助学贷款基金”的可行性,并且一次性捐助了伍拾万元的善款。在李石远的带动下,不少实力雄厚的大型央企都捐了款,“助学贷款基金”尚未成立,就已经有超过五百万的善款待用。
原本团中央和青基会打算在十月份对外公布“希望工程”因为这个“意外情况”的出现,推迟了一个月发布消息。毕竟这个“助学贷款基金”应该怎样筹建,建立什么样的章程和运作机制,都需要经过慎重的研究和探讨才行。
五百万,听上去金额很大,但相对于全国那么多贫困地区和那么多贫困学生而言,依旧太少了,绝对是杯水车薪。
这个东西,国内此前没有先例可循。既然僧多粥少,那么怎样接受学生的贷款申请,怎样甑别贷款发放标准,怎样监督贷款的使用情况,都必须先考虑周全。
李石远说得很明白:这笔贷款,必须用在贫困学生身上,点对点发放,不可以对单位,只能对个人。作为老资格的高级领导干部,李石远对时下社会上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的国民,以前穷得太久了,任何一笔钱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如果助学贷款针对学校或者基层行政单位发放,那么这笔钱是不是能够交到真正需要的贫困学生手上,就很难保证。
出现冒领和冒名贷款的情形,绝不奇怪。
点对点发放,严格审查申请贷款学生的“资格”就变得十分重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