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TXT全集下载_1007(1 / 2)
他的话代表着军中很多人的想法,将领们自然能分辨出朱厚照行进快慢,行船一天二十里,比陆路慢太多了,要到江南来恐怕要两个月以上。
张仑道:“陛下延迟到来,城内准备事宜是否先放缓?免得陛下到来时,一些准备已过时……”
朱厚照要到新城,唐寅安排了烟火表演,并准备有旌旗和张灯结彩的东西,很可能因为时间延后而用不上,等到来时这些东西会因为受潮或者字迹褪色,配套的服装也因为换季没法用到迎接庆典上。
沈溪没回答,旁边唐寅道:“该准备还是得准备,若是陛下接下来加快行进速度呢?”
在这问题上,显然唐寅太过乐观,沈溪就差告诉他,朱厚照南下的速度只会越来越慢,因为皇帝出来时间越久,越会沉迷逸乐,想快也快不了。
张仑想了想,道:“但就怕一些东西过了时间不能用,难道要多准备几批,随时能派上用场?”
这问题没人能回答,最后所有人都看向沈溪,只有沈溪有资格做出决定。
沈溪道:“该准备还是要准备,但在维护上需要下足功夫。我们现在建造城池,不在于迎接陛下,而是把自己份内的差事做好,建造一个让自己和家人满意的工作和居住环境,至于陛下几时过来,不需要你们担忧。”
……
……
唐寅希望皇帝早点来,免得夜长梦多,但有的人却不希望如此,因为皇帝会带来很多不利的变化,诸如新城的日常运作会受到严重影响,再比如说需要分派更多人手负责安防之事,再比如说倭寇有可能会对新城发动骚扰。
机会跟危机并存!
沈溪没有对手下交待太多,迎接圣驾的计划一个都没有,在他看来,朱厚照来不来新城影响不大,最好是别来,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以自己的方式运作这座城池,而不是把主导权交还皇帝,或者是皇帝身边那帮佞臣。
“沈尚书,之前众多将领面前,您没透露太多讯息,是否该对在下有所嘱托呢?在下毕竟专司负责迎接圣驾之事。”
唐寅作为军师,在苏通和郑谦到来后,声望受到损失,现在急需在沈溪面前证明自己的才能,迎接圣驾在他看来是最好的表现机会。
别人可以轻慢,他唐寅不可能不管。
沈溪眨了眨眼睛,有些难以理解:“该说的,之前不都说清楚了么?陛下来的时间没法确定,迎接准备也只需要按部就班进行便可,难道修好的行在几个月时间内便会坍塌,或者安排迎接的军民会在这段时间内离开不成?”
唐寅很苦恼:“为何沈尚书对此事漠不关心?”
沈溪道:“我并非不关心,而是知道做什么事都要有度,陛下几时来我们主导不了,若非要强行干涉,会带来诸多影响,我们的当务之急是造船跟倭寇交战,而不是迎接陛下,难道要让一件次要的事情,影响我们主要的工作?”
或许是沈溪觉得唐寅对于迎接圣驾太过执着,说话的语气有些重,毕竟在他看来,这里一切归他调遣,不能说你唐寅觉得迎接皇帝重要,一切就要围绕着这件事展开,这样会严重影响并拖累新城建设。
“知道了。”
唐寅说这话时有些不甘心,两人之间始终有理念上的差异和冲突。
沈溪摇摇头:“过去这些年,我南征北战,不可能兼顾朝廷内每件事,所以我养成了习惯,只做当前最重要之事,就算有些事未来很重要,也得先把眼前的事情处理完成才可……”
“若是陛下很快就要抵达新城,我自然会安排你加紧准备,但现在有可能面临的情况是……陛下几个月都未必会到来,现在就把此事提到优先的位置上,是否太早也太过冒失了些?”
唐寅行礼:“在下受教了。”
沈溪道:“伯虎兄,我知道你为了迎接圣驾殚精极虑,但松弛有度方为持久之道,你不妨先好好休息两天,别把差事看得那么重……你以后做官的时间会很漫长,表现的机会多的是,无需急于一时。”
唐寅听到这话有些懊恼,觉得沈溪对他有所误会,但一时间又不能辩解,毕竟这意味着挑战权威。
现在的唐寅已学会隐忍,在很多事上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不会冲动到撂挑子或者是做过激之事。
沈溪笑了笑:“你家里人不是到新城了么?给自己放几天假,现在迎接圣驾之事不那么着急,留给你的自由时间相对多了些,等休息够了便回来帮我处理一些军务,我倚重你的地方还有很多!”
……
……
沈溪对唐寅表现出足够的信任,但唐寅依然不放心,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并非不可替代。
如此一来,沈溪说是让唐寅休息几天,但唐寅一天都没给自己放假,愣是做到准备迎接圣驾事宜和帮助沈溪处理军务两不耽误,做事兢兢业业,每天都能见到唐寅起早贪黑干活。
这一幕让沈溪大发感慨,唐寅真的变了,很多情况跟历史上完全不同,曾经的狂放浪子成为如今这般恪尽职守的官员,朝中似乎会多一个会办事的名臣。
很快十天过去,皇帝一行仍旧走得很慢,至于朱厚照在路上做什么,新城这边原本不可能知晓,但沈溪却心知肚明,多半跟皇帝沉溺于吃喝玩乐之事有关,其实对于这一点他早就料到了。
“当初那小子立下雄心壮志出征西北,结果在半路便胡闹开了,当时我还在他身边,他跟女人鬼混到连正常行军都一再延误,甚至差点影响大明国运……这种性格的皇帝南巡视察,不是给他机会趁机腐败?”
沈溪很无语,朱厚照到底没逃过预判,他本以为随着年龄增长正德皇帝品性会有一定好转,尤其是现在沈亦儿已在慢慢改变朱厚照,但结果发现,沈亦儿的出现只是让朱厚照在某些事情有所收敛,但让其彻底转性,好像有些想多了。
或者沈亦儿并不具备改变皇帝的能力。
“大人,目前了解到的信息,张苑跟江彬的矛盾已公开化,陛下公然将一些女子接到船上……”
皇帝跟前很多人都不了解的情况,沈溪这边都一清二楚,便在于江彬和张苑等人很多做法并不高明,只是欺负沈亦儿少不经事,在皇帝跟前一叶障目,若是换作沈溪,这些阴谋都不会得逞。
云柳负责的情报系统将皇帝南下细节调查得一清二楚,云柳道:“地方官员和将领通过陛下身边人进献当地特产,以及女人和戏班子等,京城那边则有人串联,试图让张氏外戚重新获得权力,前两日已有人上疏,可能几天后便会有结果。”
沈溪道:“这些家伙在陛下出了京城后便原形毕露,难道他们以为自己可以就此改变大明局势,而将谢阁老和我视作无物?”
云柳请示:“大人,是否对京城的事情做出反应?可以派人跟陛下建言,干扰这些人的阴谋诡计。”
沈溪摇头:“事情尚未发生,我没必要过早做出反应,只需见招拆招便可。”
第二五一〇章 暗潮
皇帝出巡后,京城出现一股帮外戚张氏兄弟翻案的暗潮。
由张太后主导,司礼监秉笔太监高凤居中穿针引线,杨廷和跟朝中一些大臣牵扯其中,连张懋都被迫参与进去,好像这股风潮已难以阻挡。
不过始终给张氏兄弟定罪之人是朱厚照,无论如何也要得到皇帝点头,不过现在这股酝酿中的风浪已让驾船的谢迁有一种风雨飘摇之感。
朱厚照走后,谢迁原本以为自己能轻松地驾驭京师局势,但没过多久便发现,京城内很多事情都不在他掌控中,就算是曾对他言听计从之人,现在也开始虚以委蛇,而一些人更是在不起眼的地方做了很多让他措手不及的事,令他分外被动。
谢迁处理事务的地点仍旧是在他位于东长安街的小院,他不喜欢到文渊阁去,因为一旦有什么事跟宫外联系很不方便,在他看来内阁不过是每天例行公事走一趟的地方,票拟的事他可以在自己的小院完成,这里更像是大明王朝的权力中枢。
这天杨一清来跟谢迁说及调拨银两到江南之事,还有便是派出监督皇帝用银情况的户部官员的回报。
谢迁此时有很多感慨,拉着杨一清喋喋不休说了很多话,仿佛是在大倒苦水。
杨一清明白,现在朝廷形成张苑跟谢迁外的第三股势力,这股势力牵涉到什么人,杨一清不太清楚,只知道连户部都有人掺和进去,反而是他这个尚书选择中立,也就是继续听从谢迁调遣,以谢迁马首是瞻。
谢迁拿出一份奏疏,放在杨一清面前:“这是之厚从江南发来的上奏,说要尽快将随军将士的家眷迁到新城去,这已是他第二次上这样的奏疏,上一次陛下将他的请求给否决了。”
杨一清作为户部尚书,本来没有资格看大臣的上奏,不过谢迁既然给他看,他也没有推辞,直接拿过来看过。
看完后,杨一清放下奏疏:“将士出征在外,岂能携带家属?之厚这么做,违背原则了吧?”
杨一清没有对事情定案,因为他搞不清楚谢迁的态度,觉得谢迁没有表现得太过反感,好像事情可以商议。
谢迁道:“之厚的意思,是想让新城作为卫所一样的存在,家属过去,让将士可以心无旁骛跟随他打仗,除此外他还能作何?莫非怕他在那座新建的城市自立为王?”
或许是私下场合,也有可能是谢迁对杨一清信任有加,说话时没有太多避讳,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杨一清点头:“若是将士需要长久留在江南,确实可以考虑将家属迁徙过去,不过此事非要得到陛下准允不可吧?”
谢迁想了一下,跟着点头:“朝中大事,总归要由陛下做主,老夫不过是行票拟权罢了,不过现在陛下已在南巡途中,联系上并得到陛下回复的话耗费时日太久……哼,朝中有些人便想僭越行事,绕过陛下做一些决定。”
这话明显有所指,杨一清问道:“阁老所说,莫非是关于赦免张氏外戚之事?”
谢迁说话直接,杨一清也没太多避忌,二人都把话挑明了,体现出对对方的毫无保留。
谢迁无奈道:“谁都知道,张氏兄弟过去几年做事有多不靠谱……之前太后委托过让老夫帮兄弟二人说情,被老夫严词拒绝,这次重启案子的事情老夫居然全不知情,奏疏到了内阁,老夫才意识到已有人在发起并促成此事。”
杨一清琢磨一下,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暗忖:“不对啊,谢阁老没找内阁的人来商量,反倒跟我倾述,要么是他怀疑这件事是我暗中所为,要么便是内阁中的哪位是幕后黑手……我该如何自辩呢?”
谢迁见杨一清沉默不语,不由问道:“应宁,你怎么想的?”
杨一清摇头:“此事不该由在下过问,有关张氏外戚之事,其实外面有很多风传,有消息说陛下早就想启用两位国舅……”
此时杨一清将民间的传闻告诉谢迁,却没有就具体问题表态,秉承了他一向保持的中立态度。
杨一清虽然跟张太后间并无太多瓜葛,但也不想在谢迁没标明态度前轻易得罪,把自己的路给走绝了。
谢迁没有勉强的意思,道:“老夫详细思虑过,当时陛下跟之厚一意彻查张氏兄弟的案子,老夫不支持,但现在若让他兄弟二人回朝,却乱了纲纪国法,老夫不会同意的……但此事可能已被人捅到陛下那里,只要陛下点头,张氏兄弟的权势和地位便会恢复。”
杨一清为难道:“那就要看陛下态度如何了。”
谢迁稍微有些感慨:“人做错事情难道不需要付出代价吗?若只是因为他们是太后的弟弟,便得到朝廷宽赦,无法做到对犯罪者惩前毖后,朝廷的王法也就成了儿戏。可惜在这件事上老夫虽问心无愧,不过太后那边……始终不好交待!”
经过谢迁提点,杨一清终于明白谢迁的用意,心道:“谢阁老以前跟张太后过从甚密,在朝中经常帮张家人说话,太后也给予谢阁老很多支持,若现在谢阁老反戈一击阻止张氏兄弟回朝,势必跟太后交恶,所以谢阁老跟我说这些话的目的,其实是让我跟陛下上奏疏,阻止张氏兄弟回朝。”
杨一清道:“以在下看来,张氏外戚的确没资格回朝掌军,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事情他们做得太多了,陛下只是念及太后颜面,没把案子查下去罢了,不然的话……兄弟二人都是死罪。”
谢迁很满意杨一清的回答,点头嘉许:“有想法你就跟陛下提,老夫会支持你。应宁,其实朝堂未来安稳与否,全看你的表现了。”
……
……
杨一清不笨,离开小院,详细回忆跟谢迁见面的细节,立即意识到自己被谢迁利用了。
但他不觉得是坏事,至少现在谢迁对他很信任,至于这件事是否会开罪太后,并不在他考虑范围内,因为杨一清从来都是按规矩办事,不需要考虑会否要迎合太后或者是外戚势力的喜好。
按照谢迁吩咐,杨一清写了上奏,并非是让朝廷继续追究张氏兄弟的责任,而是提出已经定性的案子,有没有必要拿出来重新讨论?结合如今京师一切太平的现状,杨一清委婉提请皇帝明正典刑,大概意思是不能给张氏兄弟翻案。
这奏疏很快到了谢迁手上,谢迁拟定票拟,同意了杨一清的提请,很快奏疏便送进司礼监,到了高凤手上。
虽然奏疏内容隐晦难懂,但高凤一看就是劝谏皇帝的,联系目前他正在帮张氏兄弟翻案的情况,马上意识到杨一清是针对此事。
高凤带奏疏去见张太后,按照张太后之前吩咐的,一旦朝廷有什么大事,一定要先问她的意见,虽然她不是皇帝,却是皇帝的母亲,历来太后在朝中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甚至太后有权力决定皇帝废立,更别说历史上很多太后垂帘听政掌握朝局。
“混账东西,分明是在指桑骂槐……什么叫明正典刑,他的意思是要皇儿杀了哀家两个弟弟吗?”
张太后能力不高,但涉及家事从来都不肯让步,这次牵涉到两个弟弟,而张家的未来全在张氏兄弟身上,她会更在意一些。
哪怕跟儿子产生一定矛盾,她也要帮助两个弟弟东山再起,张太后就是那种帮亲不帮理的人。
高凤一看捅了娄子,赶紧解释:“或许杨尚书有别的意思吧。”
张太后道:“高公公,你不必对哀家解释,哀家知道你忠心。既然下面有人提到哀家两个弟弟是被人冤枉的,你便该让人好好彻查案情,还他们一个清白,如此也好让哀家的两个弟弟早些回朝帮陛下做事……”
张太后虽然蛮不讲理,但在做事上却条理有度,她知道要让张氏兄弟东山再起,必须要从之前悬而未决的案子着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