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八十四章 新型的“声学超材料”(2 / 2)

加入书签

“材料的性能不稳定,受水压和温度的影响太大了。”

徐占龙皱着眉头说:“我们一定要找到办法,提高材料的强健性。”

他们调整材料的组分,优化制造的工艺,不断推动“声学超材料”的性能迈上新的台阶。

与此同时,陈铭衡的团队也在攻克声波的主动控制技术。

他们研发了一种新型的“相控阵声呐”系统。

这个系统由大量精密的声学传感器和发射器组成,能够灵活地调控声波的发射方向和形态。

“利用这个系统,我们就能在水下形成高度可控的声波‘屏障’。”

陈铭衡解释道:“无论是主动干扰,还是隐身防御,都能通过改变声波的特性来实现。”

但让系统在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中稳定工作,绝非易事。

传感器的布置,信号的同步,噪声的滤除……

各个环节都需要精雕细琢。

一次海上试验中,由于一个传感器的失灵,整个系统陷入瘫痪。

眼看着实验就要失败,团队却没有放弃。

他们连夜分析数据,查找故障,终于在天亮前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并及时修复了系统。

“这次的教训再次提醒了我们,在海洋这个复杂的系统中,要让技术真正发挥作用,我们时刻保持警惕和耐心。”

在一次次的试验和改进中,“织女星”的技术方案日渐成熟。

材料的性能更加稳定,系统的适应性更加突出。

渐渐地,他们在水下声波控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成果。

这一天,张恒召集团队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

“我们已经为‘织女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动情地说:“接下来,我们要将这项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应用,我们要让它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作用。”

在“织女星”项目中,材料研究无疑是最富挑战也最为关键的一环。

要实现水下声波隐形,就开发出一种全新的智能材料。

它不仅要具备优异的力学性能,还要能精准调控声波的传播行为。

这对材料的设计和制备工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徐占龙和他的材料团队深感责任重大。

他们制定了严密的研发计划,开始了新材料的探索之旅。

“根据前期的理论分析,我们需要一种多尺度结构的复合材料。”

徐占龙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宏观上,它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能够抵御深海的高压环境。

微观上,它要包含精细的声学调控结构,能够对特定频率的声波进行吸收、散射或者相位调制。”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团队决定从仿生学中寻找灵感。

他们详细研究了海洋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那些看似柔弱但却能在深海中生存的软体动物。

“这些生物的体表往往带有独特的微纳结构,这赋予了它们优异的力学和声学特性。”

材料研究员王娟指着显微镜下的一张照片说:“看,这个海绵的骨针结构轻盈坚韧,又能有效地散射声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