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远超传统的模板匹配(2 / 2)
比如,研制一种基于‘织女星’技术的新型智能铺管机器人,既能隐身避开敌对监视。
又能智能感知复杂海底环境,灵活铺设海底电缆、管线等,这将大大提升我国海洋工程建设的效率和安全性。”
会议室内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
一个个融合“织女星”技术的海洋装备创意在这里萌芽、生根、开花,勾勒出一幅海洋强国的宏伟蓝图。
会后,张恒立即组织团队开展相关的可行性研究和概念设计。
大家分成若干个小组,各自围绕AUV、深海采矿设备、海底管线铺设机器人等不同主题,开展技术论证和方案设计,并定期举行联合评审会,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在AUV设计组,李明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反复推敲一种新型的智能隐身外壳方案。
“根据前期的水池实验,我们优化了微纳米气泡结构的分布参数,使得壳体表面对不同入射角的声波都有良好的吸收效果。”
李明指着电脑屏幕上的仿真模型说:“下一步,我们还要考虑不同海域环境下的水声衰减特性,在结构设计中引入自适应机制,让隐身性能更加强健。”
在机器人智能组,王峰正带领团队攻关全新的水下目标识别算法。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我们训练了一个能够从复杂海底背景中准确分辨出目标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王峰自豪地介绍:“实验表明,该模型能够在各种噪声和干扰下保持90%以上的识别准确率,远超传统的模板匹配方法。
结合‘织女星’的智能信号处理单元,必将大幅提升水下机器人的环境感知能力。”
……
在紧锣密鼓的研发工作中,一个月很快过去了。
当所有团队再次齐聚一堂时,一系列融合“织女星”技术的海洋装备方案已初具雏形。
有的方案前景令人兴奋,如李明团队提出的新型声隐身AUV设计,各项指标都达到了预期目标,有望在海洋环境调查、水下考古等领域大显身手。
有的方案则暴露出一些技术难题有待攻克,如海底管线铺设机器人在适应复杂海底地形时仍存在一些瓶颈,需要在机器人的运动规划和控制算法上做进一步优化。
但张恒对团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还是非常满意的。
“通过这轮方案设计,我们为‘织女星’技术和海洋装备的融合探索了一条清晰的路径。”
张恒在总结陈词时说:“下一步,我们要选择最有潜力的方案进行深化设计和工程化实现,并同步开展产业化的可行性论证。
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把实验室里的‘智慧结晶’转化为大海上的‘实战利器’!”
“织女星”技术在海洋装备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应用,一系列新型装备方案陆续进入工程化实现阶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