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百八十一章 “穿云探鹰”(2 / 2)

加入书签

张恒陷入了沉思。

“看来,我们需要从噪声抑制的角度,重新审视整个信号链路了。”

他缓缓地说:“与其在后端处理上做文章,不如从源头上入手,优化天线和接收机的设计,从硬件层面提高抗干扰能力。”

徐占龙恍然大悟:“对啊!我们可以采用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动态调整天线方向图,实时抑制干扰信号!”

“还可以在接收机中加入智能滤波模块,根据信号的统计特性,自动选择最优的滤波器参数。”

陈铭衡也来了灵感。

大家一拍即合,开始了新一轮的技术攻关。

理论到实践,还有很长的距离。

当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移植到“穿云探鹰”的雷达系统中时,张恒们发现,计算量竟然大得惊人。

“我们需要实时处理上千个阵元的数据,当前的处理器架构根本无法满足实时性的要求。”

林森盯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喃喃自语:“如果不能在毫秒级内完成信号处理,就无法对瞬息万变的空中目标作出反应。”

“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计算平台,能够支持大规模并行计算,同时兼顾低功耗和高可靠性。”

张恒下了结论:“看来,我们不能局限于常规的嵌入式系统了,必须向高性能计算进军!”

团队开始探索异构计算、神经形态芯片等前沿技术,希望能找到一条突破计算瓶颈的新路。

一个个新的难题接踵而至。

高速运动平台上的散热问题、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可靠性问题、算法的强健性问题……

看似细枝末节的技术点,都可能成为“穿云探鹰”的致命软肋。

“我们在热管理上遇到了瓶颈,高性能处理器的发热量太大,常规的散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了。”

陈铭衡愁眉不展:“如果不能有效降温,系统的稳定性就无法保证。”

“算法的强健性也让我头疼。”

林森叹了口气:“每次飞行参数发生变化,我们就需要重新训练模型,工作量非常巨大。”

张恒看着疲惫的团队成员,心里也不是滋味。

“穿云探鹰”的蓝图已经在心中勾勒,但现实中却还有无数难关需要突破。

“大家不要气馁!”

他鼓励道:“我们现在遇到的难题,正是‘穿云探鹰’成长的烦恼,它已经初具雏形。

但还需要我们不断雕琢,才能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系统,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携手攻坚,一定能让‘穿云探鹰’展翅高飞!”

“穿云探鹰”的雏形初现,但一个成熟的武器系统,需要经过反复的打磨和优化。

“我们要让‘穿云探鹰’在探测距离、目标识别、抗干扰等方面,都达到一流的水准。”

“这需要我们在诸多技术细节上精雕细琢,不断提升系统的性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